谢华谢思博父子猪年纪念壶的创作思路
发布时间:2020-05-01
文章来源:明德园 —— 源于自然丨融会贯通
9000年前,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一只野猪被人类捕获。在稍后出现的甲骨文中,古人依据外形将其称为「豕」。
野猪性情残暴,在与人类生存空间的竞争中发生冲突,人类把他当成农作物生产的破坏者和食物进行猎杀。这个过程衍化为甲骨文的「逐」。
形为豕后跟着人类的脚印
甲骨文中,古人在房下养豕,便有了家
之后的人类在生存中发现对野猪进行拘禁,喂食,繁衍更能为人类提供生存的热量。于是开启了猪驯化的历史!
在随后的九千多年里,猪因为好养活、长肉快、生的多成为中国人生存最重要的肉类来源。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其相处的关系也从对抗、驯化、共处。并在之后九千多年的文化生活里扮演着重要的精神符号。也因为对其价值的认同成为十二生肖之一。
多少年来,中华大地无数的能工巧匠对“猪”的文化符号进行创作。
猪面纹彩陶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距今6000年前,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红陶兽形壶,大汶口文化类型,用于盛酒四足立起便于加热,现藏于山东博物馆
商代豕形铜尊,盛酒器,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汉代玉猪,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西汉石猪,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谢思博【福壶】左, 谢华【诸事 如意】右
【诸事如意】—谢华
老师说多年前在南京博物馆被一个史前的陶器震撼到了。富有创造力的先民用最简单的线条构造了这么一个浑圆生动的罐子。
猪形陶罐,约5000年前,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恰逢今年是猪年,于是将多年前感动到自己造型进行解构,创作出这把【诸事如意】。
在把握这把壶的壶身上,老师的着力点在于如何将把握其饱满的力度,按照老师的原话就是要做得像个充满的气球一样富有张力。
壶底三足鼎立,用微微外弧的线条模拟猪蹄的形象,尺寸在整个壶的比例中极小,却用三点承面造成稳重的支撑力。
壶流短直上翘,如果不注意看的话会以为如西施壶的短直流一般,细品其中可知道,老师在壶流的处理上改进了传统西施壶流的线条,变为内敛外扩,上部微微拱起。
截面破直为曲
在形象再现猪鼻的憨态可掬的同时解决了断流容易流涎的技术性问题。
壶把由壶身的二分之一处向上内卷连接上部,生动的模拟了猪尾上卷的形态。
壶把与壶身壶流结合为一只憨态可掬,气韵生动的猪。
壶钮的处理上老师借鉴了辽宁省博物馆玉猪龙,肥首大耳、吻部前突、体蜷曲如环的表现形式,将猪的造型处理成蜷曲、笑脸的圆钮造型,寓意“诸事如意”。
玉猪龙,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老师这把猪年纪念壶的设计思路源自先民的创作力,也源自与他多年来对紫砂创作的理解,钮、流、把与壶身浑然一体,呼应得当。给人大气冲盈,端正圆浑的艺术体验。
【福壶】—谢思博
作为谢华老师的儿子,谢思博继承了其父精妙的制壶工艺,在设计理念上却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无独有偶,思博在猪年也创作了一把纪念壶。
这把猪壶即是思博对其父亲的致敬,传承之作,无论是艺术表达形式还是制作工艺都与其父如出一辙,而其中又有其变通之处。
如果说谢华老师的猪壶借鉴了勤劳先民的创作思路,思博则有另辟蹊径的创作思路。
这种创作思路源自于二十世纪以来,猪的文化形象也迎来了大繁荣。
聪明又活泼的小猪佩奇
反应总是慢半拍的麦兜
拥有特异功能的晴天小猪
思博在壶身和流、把的把握上与其父一脉相承,强调饱满、强调冲盈。
在细节的处理上通过增加壶流上的褶皱和用两个圆点附着在流与壶身的连接处使得整体的形象更加具像。
特别是壶钮,思博的猪壶壶钮线条更少,以一种卡通化的形式进行创作。这方面思博的创作来源借鉴了麦兜眯眼三角耳的处理。
整体而言,思博的猪年纪念壶更有一种活泼的青春气息。
父子二人的猪年纪念壶反映了中国人对“猪”这种文化形象的解读,也体现了潮州壶一脉相承的创作特点。